写史其三——乱世的魅力

 

       小时候家里特别多手掌大小的连环画,父辈们看的那种,而且以乱世起兵的居多。隋唐瓦岗起兵、元末朱元璋起兵、三国群雄起兵……。后来觉得像隋唐英雄传这样的历史以附会的成分居多,李元霸宇文成都的神力,众好汉的排名,明显有些小儿科的味道,人物的脸谱并没有经过很深很细致的刻画。如同吃一盒快餐,填饱肚子之后就不知道吃下去的是啥东西了。不像东周史、三国史、民国史那样波澜壮阔,荡气回肠,让人气血上涌。

乱世的魅力

乱世的魅力

       中国有句古语:宁做太平犬,莫做乱世人。没有人喜欢动荡混乱,但人们普遍对平淡乏味的生活存有或多或少的不满足,因此乱世风云总有一种无言的魅力。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男人们通常都盼着建功立业,通常都野心勃勃。

       乱世是催化剂,促成不同角色之间的蜕变,让弱者成长,让强者变得不可战胜。三国时期许邵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和平昌盛的年代,他是能臣,是国家的栋梁;而到了动荡的年代,他的权谋才能又足以让自己在群雄争霸中立于不败之地。治世需要他的文韬安邦,让万民安居乐业;而乱世则需要他的武略来定国,用武力戡乱,以维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秩序。你想想,总得有人站出来收拾残局吧,人人都怀着“临危一死报君王”的心态,由着国家一直这么动乱下去,那么又把黎民百姓置于什么样的处境呢?相比之,司徒王允就在李傕郭汜之乱中做了忠臣

       在四川雅安,一男子从震墟中救出自己的女友,本来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却博得了超高的点击率。难道是因为现实中“夫妻本是林中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吗?或者压根用不着大难就已经飞得无影无踪了?

       乱世才能辨忠奸,就像患难见真情那样。忠臣、孝子、贞妇、烈女这些形象都是作为一种标杆被后人追捧的,时穷节乃现——是守节还是变节?是明哲保身还是迎难而上?乱世都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演义舞台。

       安史之乱爆发前,颜真卿是监察御史,张巡是七品县令,许远更是一低级的尉官。若没有动乱,他们充其量只是国家的具臣、能臣,拿着国家的俸禄,做好自己的本分。等到杀身成仁后才换来了忠臣的名头,博得后人为他们立庙并岁时祭祀。

       在乱世,旧的规则没有打破,新的秩序又没有建立起来,平缓雄浑的历史长河在这里掀起了轩然大波,各色人等的本性获得了宽阔的释放空间。

       当你看到“士为知己者死”那种义无反顾,看到生死存亡之际那种至情至性,看到高官厚禄、金钱美色面前的坚如磐石,看到大是大非面前的正气凛然……,用现代社会的思维去度量他们,你会自惭形秽,你永远承认自己的低下。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贪财好色,见利忘义,但读完他们之后就可以宣告:一切的一切总会有例外,总有那么一些瘦削的身影、一些奇倔、犟傲的精神触动着你,那是一种清洁冷冽的感觉,是一种无法言传的感觉。这样的人物和故事在细细咂摸之后不忍割舍,心情久久难以平复…。

       逝去的总是美好的,就好像回望雾缈中的远景也会很美好一样。这也只能仅限于回望,而不能对乱世有任何的憧憬。不能因为膜拜忠臣而希望国家来一次动乱,就像我们不能因为怀疑真爱而盼着雅安地震、泰坦尼克触礁这样的灾难降临到自个头上一样。我们只希望国家长治久安,只希望人民都能尽终天年。

欢迎转载,请注明转自:李少文的个人博客
本文链接: 写史其三——乱世的魅力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