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影,黍离之悲

 

  《桃花扇》是洒家接触的比较早的一部文学作品,虽然以今时今日的眼光来看,《桃花扇》取得的艺术成就不能算高,但结尾烘托的悲剧氛围深深镌刻在脑海。

  本篇暂且不去探讨南明小朝廷的昏聩腐朽,不去探讨侯方域的软弱书生气;不去探讨李香君的高贵人格不去探讨复社文人的正义精神,只围绕“黍离之悲”四字略微展开。

桃花扇

桃花扇

  记得上初中时,高年级的语文课本里还有《诗经•王风•黍离》这篇章,当时只知背诵“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至于故国情怀什么的还不甚了了,后来读到余秋雨一篇《遥远的绝响》,里边有这么一句:在中国古代,凭吊古迹是文人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在历史和地理的交错中,雷击般的生命感悟甚至会使一个人脱胎换骨。

  顺带罗列下古人那些雷击般的生命感悟吧: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王风•黍离》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扬州慢》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

——孔尚任《哀江南》

  高考时曾将南京大学作为第一志愿填写,只是学艺不精未能考取,在南昌上学时曾为了《桃花扇》和《哀江南》四入金陵,寻访书中的事迹,凭吊古迹就谈不上了,无非学着古文人臭美一下下,因为每看一次《桃花扇》,对南京这座城市的敬爱就会加重一分,秦淮河、明孝陵、莫愁湖、乌衣巷、凤凰台都有去过。

学生时代在莫愁湖

学生时代在莫愁湖

  想当年,这里起朱楼、这里宴宾客,这里粉黛招摇,夜夜笙箫;这里灯船穿梭,酒旗飘飘,昔日繁花似锦,如今都瓦解冰消;残军、废垒、瘦马、空壕,兵火摧残后,南京城一片破败萧条……

  黍离之悲指的是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而《桃花扇》这基础上,让男女主人公柔情斩尽,双双入道,从此云山雾海,古寺青灯。敢情是作者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给人看,用天仙配般爱情的毁灭来衬托亡国之痛?还是在警醒世人,大好河山都已在异族铁蹄践踏之下,无国何家?抑或是让美好事物在毁灭中来抗争与批判旧世界?

  悲剧的本质,正是把崇高、神圣、进步的事物毁灭给人们看。作者敢于突破传统戏剧小说的苑囿,同样是才子佳人,《牡丹亭》、《西厢记》、《长生殿》结局都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桃花扇》却打破了以往才子佳人大团圆的俗套,而以国破家亡作为结局,这也正是《桃花扇》的独到之处、点睛之处!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在治世,百姓安居乐业,平淡如水,乱世人却面临着许多取舍,民族大义、生命、自由、爱情……,当这些元素掺杂在一起又必须作出抉择的时候,总能给人以情感的冲击,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

欢迎转载,请注明转自:李少文的个人博客
本文链接: 桃花扇影,黍离之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