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史其五——史料的传承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正气歌》是偶半夜醒来大脑混沌时都能背诵的篇章。

正气歌

正气歌

  晋国执政赵盾与国君之间有龃龉,遭到无道的晋灵公陷害被迫逃亡,结果还没跨出晋国国境族弟赵穿就把晋灵公干掉了。之后晋国太史董狐在史册上记录:“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这让赵盾感到很不解,于是跑来和董狐对质,不料却被董狐责问一通:“子为正卿,亡不越境,返不讨贼,非子而谁?”身为相国的赵盾也只得徒叹奈何:“史臣之权,乃重于卿相”。后来孔子给出了公正的评价:“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惩。惜也,(赵盾)越境乃免。”

太史董狐

太史董狐

  齐国这边,好色的齐庄公与相国崔杼的妻子棠姜私通,崔杼也不含糊,设计杀了庄公。太史伯在竹简上如实写道:“崔杼弑其君光”,崔杼可没有赵盾的胸襟和气度,盛怒之下将太史伯杀了,太史的两个弟弟接着这样写,同样遭到杀害,等第三个弟弟太史季又要照写的时候,崔杼威胁他说,你三个哥哥都被我砍了,你难道就不爱惜自己的性命吗?太史季平静地说出一段话:“据事直书,为史氏之职也。失职而生,不如死,某即不书,天下必有书之者,不书不足以盖相国之丑,而徒贻识者之笑,某是以不爱其死。”一手遮天的崔大相国也只得就此收手。

  后世的文天祥认为他俩是好样的,是“浩然正气”的代表。不仅史料的真实记录能让史官们不避斧钺,史料的保存也常常让史官们付出巨大的艰辛乃至生命的代价。

  春秋时期卫懿公酷爱养鹤,而且重鹤轻士,以致国内人心离散,国都也被狄人攻破,宗庙尽毁。卫国大夫华龙滑以“不可失史氏之籍”之志,忍辱随狄军入卫国国都,瞅准时机偷偷抱出卫国史料典籍后逃往他国。

  《海公案》记载这么一则故事,明嘉靖年间,海瑞私下盗用史馆中记载了严嵩恶劣条款的材料用于弹劾这位位高权重的奸相,结果海瑞和严嵩都没事,反而是翰林编修李纯阳因史册看守不严,以渎职罪被斩首。

  其实因为编修史册而被问斩的史臣又何止这些呢?www.lishaowen.net

  明成祖朱棣在修明太祖实录时,三次删改,反复歌颂自己“靖难”之功;还让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以求个血统纯正,求个名正言顺,没想到方大学士抵死不从,结果被永乐帝灭了十族。方孝孺也是我第一个实地瞻仰的古人,他的陵墓坐落在南京雨花台,当时还不知道他有这么一档子历史呢。

方孝孺

方孝孺

  清代各皇帝实录,更是对皇帝一律歌功颂德,对皇室内部的争权夺利则百般粉饰。清朝两大文字狱庄氏史案和南山集案都跟民间修明史有关,《明史》修了将近一个世纪,虽说编修者治学严谨,恐怕也是因为字斟句酌,小心翼翼把对满清不利的语句掩饰过去,生怕一个不留神脑袋就搬家了。

  不知今日修史,会是个什么状况?修清史,也许能做到足够地公正,如果修民国史呢?如果修XX党史,修文·革史呢?恐怕要做到公正真的不容易了。我想,每一朝代总有它的弱点、缺点,而所有的统治者总是只想听到夸奖自己的声音,天朝当然也不会例外。

  也许,史家们的艰难是“在史德与现实中寻找出路”。既想毫无保留地记录,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的真相,又不得不考虑当权者的感受。

  虽然,我们可以诟病:古代的史料记载和传承机制没有程序上的透明,完全寄望于历任史官的道德操守,以一己的观念决定千秋的功过。但同时也要理解,即使秉持着绝对的公心,也未必能还原历史的真实。假如换一种机制呢?像现代那样将史料的传承纳入政治轨道?那么,必定又会深深打上“为尊者讳、为权者讳”的烙印!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足够的正义感和责任感,是做不了史官的。修史,尤其是修当代史,是件需要很大勇气的事儿。

  鲁迅曾说:墨写的谎言绝对掩盖不了血写的真实。历史的真实记录,史料的保存与传承在史官心目中竟是那样的重如千钧!

  一直很崇尚史官们不阿权贵的气节,他们的事迹时常让我唏嘘,让我膜拜。我想,既然暂时没能为现实伸张正义,那么寻求历史的正义将会是不错的第二选择。工作再忙身子再累都没忘紧紧捂住心中那本大历史,永葆学子的迂腐本色。

欢迎转载,请注明转自:李少文的个人博客
本文链接: 写史其五——史料的传承

更多